二、知识链接
1.经济常识
(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因此,必须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深入政治制度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就是改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建立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政治文明。
(2)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的特征,这就决定我国必须实行民主政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应该健全法制,规范企业在市场中依法平等竞争,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自觉遵守世贸组织规则,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运行。
(4)市场经济有其自身的弱点,需要国家实行宏观调控。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主要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5)开展正当竞争。实施依法治国方略要求经营者开展正当竞争,反对用躲避法律或直接违法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
2.哲学常识
(1)一切从实际出发。依法治国原则是党和国家在分析了过去治国的状况基础上提出来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任务是根据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现状提出来的。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依照法律程序,把十六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写入宪法,这都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法律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制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原有法律中的一些内容已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因此,只有对其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补充,才能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
(4)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矛盾的各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人类文明的各个构成方面就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物质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形成的有益成果,政治文明是人类在政治实践中形成的有益成果,三者各不相同。但它们又是相辅相成的,政治文明建设以物质文明为基础、以精神文明为条件,同时又影响和决定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
(5)事物是发展的。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等都是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向高级的运动,是新事物逐渐战胜、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就是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否定旧体制、建立新体制,逐步实现政治文明的过程。
(6)重点论要求,在认识复杂事物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政治体制改革的主线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把握住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把握住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矛盾,矛盾贯穿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和各项任务中。
(7)认识在实践基础上要扩展、深化、前移。党的十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基本目标,表现了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是我国第五次修改宪法,表明我国的宪法作为一种社会意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完善和发展,这也体现了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8)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依法治国方略是在党和国家总结治国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属于科学理论,对于我国的治国实践有指导作用。(9)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强调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和作用也就坚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观点。
3.政治常识
(1)民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和本质属性。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现阶段的民主程度比较低,必须进一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2)国家职能。贯彻依法治国的具体措施,主要体现了国家行使经济职能和政治职能。
(3)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十六大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政治领导、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均体现了党的政治领导。
(4)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修改宪法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多方面的意见,说明了社会主义民主是广泛的、真实的,同时也说明我们党和国家坚持民主集中制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修改宪法要严格依法办事,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坚持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体现了这些原则的实质,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助于这些原则的进一步实现。
(5)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对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完善,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加强,对我国国家职能的强化,对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改进,对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的健全。政治文明的提出,为我国政治生活领域中各方面的改革提供了目标。
(6)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相一致,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及扩大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7)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政治文明为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供了新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实行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规范党和人大、政府的关系,要求“经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变成国家意志”,“支持政府履行法定职能,依法行政”,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