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使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必须根据各学科自身的教学特点把握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切入点,使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下面以我们在教学中的几个实例来具体谈一下这个问题。
调动感官,激情导入
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具有声形兼备的优点,能使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刺激,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带有故事情节、新颖有趣的提问,能使学生思维迅速启动,产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
如:在教授初中物理“光的折射”这一节课时,我们采用了一段Flash动画故事导入新课:一只漂亮的小松鼠要到河对岸去采果子,清清的小河看起来很浅很浅,可当小松鼠走进河里时,却发现河水很深,并淹没了它。一头过路的老黄牛救起小松鼠,小松鼠在对老黄牛心存感激的同时,也很疑惑:为什么看起来很浅的小河,实际却很深呢?动画播放完后,教师就小松鼠的疑惑告诉学生:这个问题,要通过学习本节物理知识后才能明白。这样。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并使学生带着“寻因”的目的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去,从而自然地导入新课,很好地实现了与新知识的衔接。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信息技术具有模拟演示的优势,能把知识内容由静态变为动态,充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加了教材理论知识的形象性与直观性,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
如:初中化学中,分子、原子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概念,它们是学习后继知识的先决条件,但它们又是非常抽象的,用我们的感觉器官不能正确感知的东西,学生接受起来必然会产生一些困难。为此,我们专门制作了“分子”课件:计算机屏幕上鲜艳的彩色图像模拟了一个虚拟的原子空间,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示了分子的结构及组成物质的过程。同时,演示了碘受热变成碘蒸气、遇冷又变成固体这一物理变化中分子的运动过程及硫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这一化学反应中分子的运动过程,并比较了这两种运行过程的区别。逼真的动画效果、听觉效果和视觉效果的融洽,使学生各种感官都受到了刺激,学生思维变得活跃起来,课堂气氛也很热烈,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真正理解并建立起了分子的概念,并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的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为今后的学习和掌握其他化学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发散思维,知识拓展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能给学生以新的、更强烈的刺激,对学生思维的发散、探究欲望的延续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
如:在讲授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的结束阶段,播放了一段激烈的海战场面,火暴的战斗场景深深吸引住了所有的学生。这时,画面上出现了一艘潜水艇,艇长通过潜望镜发现敌驱逐舰,并发射鱼雷将其击毁。放完影片后,教师马上提出问题:为什么在海水下面能够看到海面上的军舰?你能用今天我们所学的知识解释它吗?下一节课看哪个同学能解释清楚。下课后,学生的情绪还非常激动,互相热烈地讨论着。通过这一小段影片的放映,不但重新引起了学生的注意,使他们的思维重新回到所学的知识上来,而更重要的是保持了他们的探究欲望,完成了对知识的拓展。
主动整合,学具定位
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更多是作为学具出现的,它促使信息技术有意识、主动地和各个学科去整合。
如:我们在进行电子表格教学、数据库教学时,要求学生就环境问题进行社会调查,采集真实的数据,利用自己所学的物理、化学知识进行系统分析、处理,得出真实的结果,并将分析结果以图形、图表的形式显示。这一系列活动,学生积极性非常高,不但很好地掌握了电子表格处理数据的方法,而且巩固了物理、化学等学科所学的知识,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我们只有把握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切入点,抓住挈机,才能使它更好地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