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证明,数学日记拓展了学习的空间,汇集了多方信息。沟通了数学与生活、教师与学生、学习与思考等“四面八方的路”,有如纵横交错的数学学习的立交桥。
之一:数学与生活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现实多彩的生活中,学生时时处处都在接触着数学,但这个数学对学生来讲却是表面的,粗浅的。如何利用《数学日记》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沟通两者之间的联系呢?我认为:
利用生活经验理解数学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生活的过程。数学从生活中来,是生活的抽象,最后又要回到生活中,服务于生活。先前经验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还原成生活,能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数学,学习数学。比如学生对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可借助学具来感受它的大小,但对于1公顷有多大是不可能借助学具来感受与理解的,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体育场告诉学生这个体育场大约1公顷。有了生活经验的帮助,学生能很快把1公顷与体育场的大小联系起来,理解起来轻松多了。学生把生活中的所思所感所悟记录下来,能进一步感受生活。积累经验。并能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注意捕捉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从而对数学有了更多的感悟与深刻的理解。
利用数学感悟生活
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更多的是一种感性的认识,缺乏理性的思考,因此。数学学习要让学生把生活经验数学化,内化为自身的认识,从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比如,毕业考试有这么一道题目:某茶叶店“铁观音”茶叶原来500克售价300元,今年春节期间,该店用“每卖500克赠100克”的方法促销,李叔叔称了1500克茶叶。他该付多少钱?很多学生的做法是300÷(500+100)×1500=750元,由此可看出。学生把生活实际与解题脱离开来,满500克送100克,称1500克不能简单地用单价乘以数量求出总价。要让学生明白,数学不再是简单地解决人为的数学问题,而是生活中的问题,生活是多姿多彩的,面对现在的市场经济,要从实际出发。灵活地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所学的知识要能回到生活,加深学生对生活的感悟。比如,学完了面积单位(包括土地面积),让学生查找美国、英国、日本等几个国家的土地面积、人口、经济等有关资料,通过比较写下自己的感受等。
从生活中提取学习资源
生活是取之不尽的学习资源。学生的数学日记,记录了大量生活中的数学,记录了有关数学素材。学习新课时,我往往不是按书上的例题教学,而是注意从学生记录的数学素材里,从学生的实践、体验中形成数学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比如学习《小数的认识》前,学生的数学日记里有了不少超市里的货品价格及经历,利用学生买东西的情境学习小数,这样的学习,学生感到亲切,感到有趣。也体现了日记的价值所在,从而激发了对数学的热爱。
之二:数学与对话
学习是一个平等对话的过程,但老师面对五十几个的学生,每天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对话毕竟是有限的,满足不了每个学生的需求,数学日记突破了这一局限,拓展了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把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让老师分享他们的乐趣。分忧他们的苦恼,解开他们心中的疑惑。数学日记是学生倾诉的好地方,是师生平等交流的一个平台,也是老师了解学生的一扇窗,情感的倾诉拉进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
让学生进行《数学日记》的交流与反馈,让更多的人来欣赏学生自己所写的《数学日记》。这样的做法:一是在交流中让大家彼此了解所写的内容及写作方法,彼此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二是让学生觉得把自己的学习与生活观察写下来,把有趣的教学活动记录下来,再次回味,是一种享受;把当时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是一个自我反思、自我提高的过程。
之三:数学与思考
在提倡教师反思性教学和学生反思性学习的今天,数学日记成了一种师生反思的好场所。比如这则日记:今天下午,周老师发下考卷,一听考卷,我就激动得不得了:真想看到鲜红的100分呀!可等到发下来时却发现考卷上写着大大的两个字:98。我一题一题地看,不知哪里出错了。当我视线落到课桌高80分米时,不由在心理打了大问号,这题怎么会是错的呢?说着我就用换算单位的形式检查了一下:80分米=8米,这时我才恍然大悟,自己没用心想。结果闹出了一个小笑话:课桌高8米,而我才一米四,根本够不着。看来我得记住这教训。学生把课堂的学习过程,把作业中的错误,把考试中的情况进行回顾、评介反思,能查找自身出错的原因,明确努力的方向。不但能提高学习的自我意识,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则在学生反思的同时进行教学反思。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师生在反思中成长。
之四:学习过程与作业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体验的过程,一个成长的过程,学生通过“数学日记”这样的作业,记载了各种数学学习的过程。教师对学生数学日记的内容没有太多的局限,让学生有广阔的写作空间,日记内容可对一堂课的某一重要环节或精彩环节或难点部分进行回顾与反思,写出自己的学习历程或学习感悟。比如这一则三年级学生日记:今天的数学课,周老师让我们玩七巧板,一年级时我们从小小的七巧板中发现了许多数学秘密,七巧板真是个神奇的魔术师,能拼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比如憨厚的小牛、调皮的小猴等等形态逼真的小动物,周老师要我们再发现新秘密,那就是在七巧板中找到我们刚学会的分数。我发现小三角形永远都是大三角形的:小三角形是正方形的,也是平行四边形的。我和舒婷比赛在七巧板里找分数,看谁找得多,最后我赢了,我太开心了,没想到在小小的七巧板里也能找到许多有趣的数学。
日记内容还可以是对所学知识的梳理,可以是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可以是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可以是学习的困惑,可以是数学知识的拓展和延伸等等。数学知识的背后是一个广阔的数学天地,通过“数学日记”可以打开这扇门。比如学到“小数的认识”一课,学生就会找到相关的小数材料。有个学生找到了一篇“小数点的故事”:在数学世界里,有许多符号,它们都很骄傲。“我减号能使两个数目相互残杀,只剩下最后的老弱残兵,惨不忍睹。你呢,小数点又矮又没有用……”有个同学听完故事后。自己动笔写了“小数点找朋友”的故事:在数学王国里,有一个小小的点,它可不是一个普通的点,而是一个魔术师。它只要往数中的几个数字之间一站,本来是上百上千的整数,立刻就会变小。小数点虽然本领大。但却有一件“烦心事”……这过程记录了学生认识小数点不断提升的过程。赋予小数点个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拓展了学生的见识,深受学生的喜爱。
每天学生或长或短记下了数学学习的生活,乐此不彼。我看着学生的日记,让我或感动或兴奋或反思,并在日记中以简短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这实际上是师与生的反思性“教”与“学”的体现。这种作业的意义已超出了作业本身的作用。
新课标指出,数学也是交流的工具,数学日记是课堂交流的延伸和补充。情感的交流促进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很高兴地看到,学生在日记中流露出的那份对数学问题探索的欲望,对发现身边数学问题的那份激情。数学日记,是一种特殊、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它把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教材、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它把学生的数学学习引向更为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