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问题解决”模式的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分为四步:展示目标;构建一整套数学教学结构流水线;创设情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总结反思;当堂检测;布置后续任务及下一节课预习纲要。“问题解决”模式的教学,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及综合素质能力。

  [关键词]:“问题解决”模式;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关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通过教师传授的,还是自己主动探究而获得的? 为此,理论工作者提出了许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如“引导发现”模式、“实践活动”模式、“讨论交流”模式、“问题解决”模式等,特别是以“问题”为载体的“问题解决”模式,笔者从二大方面来叙述实施“问题解决”模式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步骤和体会。

    由于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应试味道重,个体体现不多,多元智能理论弥补了这一缺限,它使死气沉沉,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根据课堂教学中的四大特点:多维、体验、情趣、互动,这样"问题解决"模式在数学课堂中一般分成以下四步:

    第一步,展示目标。

    目标要体现多元性和层次性,如:在上矩形判定这一课时,展示如下目标:

1、掌握矩形的判定定理,理解“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个定理及其逆定理,并学会运用矩形的定义和两个判定定理判定矩形;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及创新思维能力。充分体现知识和技能的再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品质培养。

    与此同时,了解一些中等或中等以下学生的自学预习情况,一般采用批改本堂课的课后练习,检查预习中摘下的疑难问题,初步掌握学生在预习中存在问题,目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适当时候,补充这类“问题”题型。让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或重点强调等方法来解决。

    第二步,构建一整套教学流水线:创设情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总结反思。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人,是高能力的人。问题的来源可以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也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学情况提出问题来设计的,问题分成五类,第一类是以课本概念为主,方法很直接,如: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第二类是以新旧知识相结合,方法是隐蔽的,如:给出一系列数字等式,让学生根据等式,寻找规律;第三类是一题多解型的,〖WTBX〗如:给出整数a的两个适当数值,分解因式:x2-7x+a;第四、五类是开放型的,能充分培养学生灵活的数学应用能力及探究创新能力,其条件和结论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变通性。如:与人类生活密切联系的一个数学问题:某一块梨园有两处水源,圆形的水池,笔直的河,梨农应如何选择取水地点?——为该区域划一条合理取水的分界线(供当地梨农取水时参考)。这一类开放型的问题就把现实问题的解决纳入课堂教学领域中,有助于知识的迁移和整合。所以,“问题” 是支撑和激励学生学习的源泉,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切入点,也是实现教学过程中教学交流的起因,是学生实现创新的条件。

    2、自主探索——感悟(顿悟)问题。

    常常从老师的口中听到这样一句话:"这道题我不知讲了多少遍了,到现在还不会做,这帮学生真笨啊",这种现象很是普遍,教师讲得多,学生悟得少,怎样才能做到教师讲得少,学生悟得多呢?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如何测出河的宽度,如何测量学校操场旗杆高度。此类问题是开放型的,要求,请你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提出你认为比较合理的解决方法(所选用工具不限)。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感悟出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那么对于第一、二类的问题,学生只要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就能自行解决。

    3、合作交流——形成共识。

    对于问题体系中的开放型问题,经常利用合作交流,讨论的方法解决,合作可以是同桌之间,四人一小组,六人一小组,或自由组合等等。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时,就可设计第四类问题的应用题:某初一学生在做作业时,不慎将墨水瓶打翻,使一道作业题只看到如下字样:“甲、乙两地相距40千米,摩托车速度为45千米/小时,运货车速度为35千米/小时,〖FK(WB80011*2。4〗〖FK)〗?”(涂黑部分表示被墨水覆盖的若干文字),请将这道作业题补充完整,并列方程解答。

    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索,激烈讨论,教师及时鼓励学生敢说、敢疑、敢动手操作、敢问、敢讨论,充分发挥它们的各种智能,此时,课堂中看起来是乱哄哄的,其实正是学生自主参与过程最强烈的时候,与此同时,教师起好组织者的作用,使课堂气氛活而不乱,学生经讨论,得出不同的补充内容:(1)摩托车和货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两车经多少小时相遇?(2)摩托车和货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同向而行,摩托车用多少小时追上货车?(3)摩托车和货车同时从甲地出发去乙地,则摩托车比货车早到多少小时?……就这样,学生在多维度,多层次的合作中,出现“情意共鸣,信息传递,反馈畅通,思维活跃,创新精神涌动”这一优美情境。另外,对学有余力,基础好的学生设计第五类问题,可以在课内或课外解决。在课堂中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兴趣,培养与他人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充分培养学生的交际智能。有时,干脆让学生上黑板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搭建展示他们思维的平台,在问题解决中形成共识。
4、总结反思——共同提高。

    通过合作交流,结合自身掌握知识的情况,此时,让学生想一想,还有没有问题存在,谈谈解决问题的感受。一位学生回答:要想解决某一问题,首先应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认真做好预习工作,应认真独立思考问题,再经合作交流,使自己通过各种渠道,掌握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办法。

    第三步,当堂检测。

    检测内容分不同层次,有基础题,必做题,选做题,是一条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如何的反馈渠道,教师及时搜集学生所暴露出来的错误点,用不同方法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评价,尽量做到学生问题让学生来解决,关键处教师再进行点拨。

    第四步,布置后续任务及下一节课预习纲要。要的教学方法,经过诸多要素的优化组合,实现学生自主能力和学生整体素质得以共同提高。

    自从引入了多元智能理论的问题模式后,学生思维开放起来了,学生能大胆地向老师质疑,不懂的知识当堂解决。特别是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处处闪烁着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不再以中立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而是以微笑面对学生,用激励方法评价学生,学生不再因教师的至尊之位而恐惧,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加强了,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以上种种告诉我们: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要变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营造开放性观察视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课堂中坚持用“问题模式”进行教学,对大面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行之有效的。

慈溪市高王初级中学   徐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