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所有一切都是通过人的感官而进入人的头脑的,所以人的最初的理由是一种感性的理解做基础,理智的理解才是得以实惠,所以说,我们最初的哲学老师是我们的脚,我们的手和我们的眼睛。用书本来代替这些东西,那就不是教我们自己推理,而是教我们利用别人的推理,在教我们老是相信别人的话,而不是自己去学习。

——卢梭

    摘要: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现代认知科学,尤其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获得。”而获取丰富、多元的个性化体验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是学生建构的基础。传统教学的种种封闭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迫切需要一种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体验式教学。小学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体验乐趣,体验生活,体验自主,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获得积极的体验。

    关键词: 体验  生活  情感  操作  应用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活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们知道体验正是一种情感真正投入的学习活动,是学习者设身处地去感受客观事物,它可以使学生达到自我感悟、自我认识、自我升华。因此,获得新的体验是学生学习的需要,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应有之意。体验让数学生命之花绽放。怎样才能在体验中学好数学,以下是我的几点感悟。

一、民主、和谐的气氛——学生成功体验的土壤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的确,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从中能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是孕育学生体验的土壤。

    如:数学伊始,一位老师在教学《统计初步知识》,利用几部动画片的精彩片断将学生带入了探索之门。“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就为你们带来了几部动画片的精彩片断,请你们边看边想它们的名字。”简单两句话,学生们兴致盎然,将所有情感都集中到了动画片中,争先恐后地要说它们的名字。在这种情境中,数学知识的溶入就显得十分轻松与自然。“请你从中选择一部你最喜欢的,老师想知道喜欢每部动画片的人数,你有什么好办法?”片刻思索之后,一只只小手高高扬起,纷纷争着来数一数。将学生置于主体,将讲台让给学生来展示才华,是以学生为本的重要体现。老师请一位同学来数,站在讲台上的他焉然一位小老师。“喜欢《猫和老鼠》这部动画片的同学请举手。”“喜欢《蜡笔小新》这部动画片的同学请举手。”“喜欢《数码宝贝》的……”谁知话没说完,几十只小手立刻举了起来。他立刻数起来,数了几个便笑着告诉我“数乱了”。老师皱了一下眉头,若有所思地望着他:“噢,人太多了!”他看着我,立刻有所感悟,问大家:“剩下的同学都喜欢《数码宝贝》这部动画片吗?”“是!”“好,咱们班一共53人,减去喜欢那两部共21人,剩下的是32人,也就是喜欢《数码宝贝》这部动画片的有32人。”没等我评论,下面同学一声“耶”早己肯定了他。就是一个“数”的过程,很简单,但学生却能从中有所感悟,这便是掌握数学知识,技能的重要途径。接下来我又引导学生感悟这些人数,“从中你能知道什么?”学生们畅所欲言,谈了很多,我便顺势将“数据”的概念揭示了出来,学生们因前有所悟,对“数据”的理解也十分深刻,培养了数感,利于学生认识收集数据的过程和对统计的理解。

    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乐观、愉快的情绪可以使人的大脑处于高效率的活动状态,在这样的情绪下学习,学生能集中注意,思维敏捷而活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更应让“乐”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情境游戏等活动中快快乐乐地玩,轻轻松松地学。帮助他们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的激情。使体验在积极向上的情境中孕育、展开。

二、学生体验的滋生点

    现代建构主义的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生活情境是知识经验建构的最可*的生长基地,它是知识经验得以产生并保持其生命活力和价值的根本条件。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场景,再现自然,回归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地感受、体验和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

1.寻求知识背景  激起学生内需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算理、法则等都可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知识背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把数学知识向前延伸,寻求它的源头,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从何处产生,为什么会产生。

    如:在教学“厘米”的认识时,一位教师让学生选择工具量一量课桌的长度,结果学生中有的说六支铅笔长,有的说五把尺子长,有的说有八支钢笔长,也有的说七个信封长…… 这时,教师再让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同样的桌子量得的结果却各不相同?你又有什么想法?这样同学们就会深深地感悟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须性。在此基础上再来教学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

    再如:在“多位数改写成以‘亿’或‘万’作单位的数”教学中,有位教师提供了这样一组材料:常州市2001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730000000元,财政收入7500000000元,实际利用外资600000000美元,交通建设投资1300000000元。要求学生很流利地读出这段话,结果学生不易做到:接着,教师又将这段材料中的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再让学生读。学生就能深深地感悟出:为什么要把多位数改写成以‘亿’或‘万’作单位的数的道理。

2. 利用生活原型  帮助学生建构

    众所周知,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心理特征之间的矛盾,是造成许多学生被动学习的主要原因为之一。其实,很多抽象的数学知识,只要教师善于从学生生活中寻找并合理利用它的“原型”进行教学,能变抽象为形象,学生的学习也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怕学为乐学。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可创设买三套衣服(分别知道上衣和裤子的单价)需多少钱的生活情景,学生在求总价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两种解法其结果一样的情况,再接着再让学生也从生活中寻找类似的数学事实。然后再在众多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新知。这样,学生头脑中的“乘法分配律”就不再是抽象的数与符号构成的,而是以一个个生动形象的生活实例建构和呈现的。

    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可以使学生学起来更加感到自然、亲切、真实,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种心理体验,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也让学生更加乐于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

三.操作——成功体验的生命力

    目前,在小学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模式,“Hands on”活动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个热点。它强调的是学生的实践性,提出了听过会忘记(You hear,you forget),看过能记住(You see,you remember),你做过才能学会(You do,you learn).这充分体现了数学的“教中做”、“做中教”、“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做统一”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要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自主探究,亲历结论的建构过程。这样既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加深对操作对象的印象。

    例如,在一年级“长方体、正方体的初步认识”一课中,学生己初步实现了从“模型”到“图形”的转化,不要到此为止,要继续对比“模型”和“图形”,观察、再观察。一个学生提出“正方体图形的侧面为什么看上去是斜的”(平行四边形),这就是富于思考的体验。再比较长方体和圆柱体实物时,有一个学生说:“我试了一下,圆柱可以滚动,而长方体实物不能滚动。”这就是对具体事物进一步探索的结果,只有这样,学生才真正成为了认识事物的主体。

    又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后,我布置了这样的实践作业:如果将10盒火柴包成一包。你能设计出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认识到,通常情况下表面积越小越好,越省料。这样,学生

    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同时也培养了实践能力。

    “儿童的智慧集中在手指尖上”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主体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操作让体验充满活力。

四、    应用——体验的内驱力

    《数学课程标准》在目标体系里指出: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而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催化剂”和“检验员”的作用,只有亲身实践过的知识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更熟练地运用。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题活动中去“实践”数学,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发现,在知识的学习中情感上也得到满足。真切地体验数学学有所用、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自身学习内驱力。

    例如,教了“比和比例”后,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测量计算学校操场旗杆的高度,如何测量?面对如此高难度的问题,多数同学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有的提出爬去量,有的提出倒下来量,还有人提议量升旗的绳子,再除以2。这可是个好办法,可顶上有一部分,怎么办?教师适时取来一根长一米的米尺笔直插在旗杆边。这时正阳光灿烂,在旗杆影子的边上马上出现了米尺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0.45米。于是启发学生思考:从长与影子的比,你能想出测量旗杆高度的办法吗?学生开始议论纷纷,也不断地猜想,不断地假设,终于得出:旗杆的高度与它的影长的比等于米尺的长度与它的影长的比。(教师补充“在同一时间内”。)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从测量旗杆影的长,算出了旗杆的高。于是举一反三,学生兴趣盎然,利用课余还继续测量了学校附近电视塔的高度等。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在活动中经历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又如在学习了比例尺之后,我创设现实生活的实践活动:找一张浙江省地图,从中选出两个城市,回答以下问题:

        比例尺(     ),两城市名称(      )。

        图上两地间的距离(      ),实际距离为(      )千米。

        如果汽车的速度为每小时80千米,那么从一地到另一地的时间约是(    )小时。

        地图中相距最远的两个地方是(      )和(    ),它们之间的实际距离约为(      )千米。

    你曾经到过本省的哪些地方?选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测算本地到这个地方的实际距离。

    从图中的信息你能想到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到:我想到某地去玩,我市距该市的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坐汽车几小时可以到达?……以上这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都是应用比例尺的知识加以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学而致用的道理,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积极的情感,从而成为学习的动力。

    总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心中悟出始知深。数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体验学习。体验是最好的教育,只有学生真心感悟,亲身体验到有东西,才能最终沉淀到他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一生,受用一生。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去体验,体验生活,体验自主,体验过程,体验创新,体验成功,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正如专家们所预言的那样,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片天空,让他自己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