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已经开始2年了,在更新观念,学习新课标新教法的同时,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得到了教材实验操作层面上许多宝贵的经验。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课程标准把过程性目标提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改变了长期以来过分强调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而忽视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培养的观念。新教材的编写不论是从内容的呈现力式还是页面的设置上都重视了体现儿童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从编者的话、目录到具体内容的安排都尽量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图文并茂,版式多样,风格活泼,色彩明丽,编得吸引孩子愿意学数学,自己动手做数学,主动动脑想数学。面对耳目一新的教材,作为一线教师应该怎样正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精神,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资源,体现新教材意图,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景,以达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目的呢?这是当前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之一。我根据自己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体会和对新教材的理解谈几点具体做法,以抛砖引玉,与同行商榷。
一、设置实际背景,使学生置身其中,增加实际体验
新教材中例题、习题的选择素材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许多情景图甚至完全可以通过实际活动来表现。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一定非得走“看图明意”这一条路,完全可以依据实际情况采用游戏、表演等实际活动将情景图所提供的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景化,使学生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环境中,增加实际体验,切身地感受数学。例如,课本18页“第几”的情景图,教学对可做这样的设计,师:今天老师要和大家做一个“开火车”的游戏,想一想,坐火车要先干什么?生:先买票。师:买票时好该怎样?生:排好队,遵守秩序。然后分小组轮流活动:教师做售票员,从还没参加活动的小组中挑一名“司机”负责清点人数,参加活动的小组排好队准备“买票”。“卖票”前教师与“司机”查验人数教师提问,“司机”作答:××同学排在第几位?(前面有人“买过票”后)现在XX排第几位?全部“买好票”后做“开火车”的动作。如此反复轮流几次,尽量使每个同学都能参加(人数太多可挑几组做),并且可以是“开火车”,也可以“坐飞机”、“轮船”等。这样就可以通过游戏、活动的形成,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切实感知了自然数的序数含义。同时也体验了遵守社会公德的现实意义,教学效果要比观察图要好得多。类似的内容还有第25页的“减法”、第60页练习题5(可做动物头饰)、第103页例1等等,都可以进行创设实际背景的处理。
二、联系学生生活经验,通过调查、访问等活动,扩大情景创设的空间
“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这是新教材的意图之一。如果说用游戏、活动的方式创设情景能使学生感到趣味无穷、兴趣昂然,那么安排有关内容让学生调查、访问并自己解决,不仅可以使学习更具挑战性,而且可以把情景的创设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扩大情景创设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第38页“分类”,情景图是妈妈带孩子去商店买玩具。这一情景与孩子的生活经验关系密切。孩子可能经常逛商店,只是没有与数学形成直接的联系。教学时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这样的设计:新课前一天给学生交待任务:自己或在家长带领下到附近商场(或小卖店)去做调查、访问:看一看商店里的东西是怎么摆放的?(可以请教父母、售货员阿姨),看谁记得准、做得好。第二天上课时让学生把自己的收获进行组内汇报、小组交流,启发孩子自己解决“怎么摆放”与“为什么这样摆放”的问题,然后再进行相应的练习活动。这样的设计,学生不仅对调查、访问感兴趣,对上新课时的汇报、交流兴致会更高,因为喜欢表现、希望得到表扬是儿童的天性。所以课内无须再刻意去创设,自然就会出现群情激昂的学习情景。同时,这样的设计也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时间与空间,更能全面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第91页“认识钟表”也可采用类似的方法处理。(调查临近单位、父母亲的上下班时间等。)
三、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