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蒙古民族曾经长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茫茫草原,哪里水草丰美,哪里就是牧民的家。蒙古包,这种蒙古民族的传统住房,便成了牧民们流动的家。据《蒙古秘史》卷十记载:成吉思汗发迹之前,蒙古人已住"编壁"的房屋了。《史记》、《汉书》等典籍称之为"毡帐"和"穹庐"。《黑龙江外记》载:"穹庐,国语(满语)曰蒙古博,俗读'博'为'包"。由此看来,蒙古人住蒙古包至少有1000年历史了。
蒙古包是一种天幕式的居所。呈圆形尖顶,用羊毛毡子一层或两层覆盖。蒙古包的设计基调奇特、美观、明快。它以最简洁的手法,最省料的工艺实现了一种极富于表现力的创造。现代的许多建筑在结构上也吸收了蒙古包的构造原理。像伊克昭盟的成吉思汗陵便是三个蒙古包顶连接而成;呼和浩特的内蒙古人大常委会楼圆形蒙古包顶,都采用了蒙古包的设计原理。针对蒙古族世代生活在多风、多雪的北方地区的特点,蒙古包顶是圆形的,在大风雪中阻力小、不积雪,下雨时包顶不存水。搬迁时,容易拆卸。包门方而小,且连地面,塞上的寒风不易侵入。这一切都适应游牧民族的生活环境特点。
蒙古包的结构科学而简单。蒙古包的百叶哈那(支柱)是用细木棍和骆驼毛绳结连而成。用时拉开便成了圆形的蒙古包墙,便于搬迁时折叠,又能做牛车的车板。蒙古包顶是用柳条编成的扇形椽子制作,中间是有四根横撑子的圆形天窗,可通气通烟,又可采光。蒙古包建筑的构造形式体现着技术和艺术的高度统一。它以最简洁的手法和材料完成了一种极富于表现力的创造。
蒙古包是游牧民族流动的家。千百年来,蒙古族以畜牧业为谋生的手段,为了寻觅水草丰美的牧场,经常需要搬迁。蒙古包恰好能适应这种需求。移场放牧时,把毡子拆下来,百叶哈那、包顶折叠起来,用勒勒车拉到新的牧地后,很快又可以支起来居住。随着时代的发展,蒙古包的家族又增添了新的成员,一种相对固定的蒙古包"托古日克格尔"在半农半牧区产生了。它是移转式蒙古包"乌尔郭格尔"的进化。二者在外观上差别不大,所不同的是周围的覆盖物前者用毛毡,后者用柳条和泥土。在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草原以移转式包居多,在科尔沁草原地区以固定式包居多。
蒙古包是蒙古民族智慧的结晶。元代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曾盛赞忽必烈远征及狩猎时所居毡帐的宏伟壮观。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蒙古包在造型和功能上已日臻完备,在形式上也日益要求在取暖、采光、通风等方面更具有时代特征。现代工业也为制作蒙古包提供了更为优质的材料,如玻璃、钢管、塑料制品等,工厂已开始为牧民生产新型钢架蒙古包。如今的蒙古包还成了具有民族风情的旅游景点的一大景观。天南海北的旅游者来到草原,都希望能住进蒙古包,喝上一碗奶茶,吃上一把炒米,再撕上一块手扒肉,来体味一下草原生活的新奇,为日后的游踪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