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五台阶
记者:1999年至2009年,您任沙井中学校长的十年间,将一所“双差校”陆续带入了区、市、省一级学校直至国家示范高中的行列,您的法宝是什么?
李东平:沙高十年,是我校长生涯里最艰难也最值得回忆的十年。1999年本着对国际教育的追求,我应聘来到深圳。家乡的感情是亲密的,南方的空气是清新的,我要在开放的南方,寻找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我之前在江苏一所重点中学当校长时,关注的只是考北大、清华和重点率。来沙井后,看到大多数学生不带书包、穿着拖鞋来上学,黄头发、长头发相当普遍,面对这样的情况,我无从适应,就当做是校长生涯中的一个挑战吧,我要把这样一所不像学校的学校带成像样的学校。总的步骤,可以称之为“十年五台阶”。
第一步,要做“行为规范人”。1999年1月,我到这个学校后在第一次国旗下讲话中提出要用半年时间,规范沙中学生的仪表和行为,把黄头发染回去,全校统一书包。整改后,学生规规矩矩地背起书包上下学,成为让沙井家长们耳目一新的一道风景。
规范仪表后,接着是第二步,做“文明礼貌人”,学会尊重。我们评选文明班的做法与其他学校和以往经验有很大不同,就是一次整改到位,个个都是文明班。第三步是做“勤奋好学人”。严抓考风,从一开始的双人监考,交叉座位,杜绝作弊可能,到考风好的班级可以申报无人监考班。
第四步是做“自立自强人”。我们从规范转为放手,比如,有一件事被人们称为美谈:以前开运动会时,小商店进入校园营业,留下了满地垃圾。我们实行学生申报自行设点营销的政策,学生自行进货,自我监督,整个场地干干净净。省优秀学校评估时候,专家们说,沙井中学是个农村学校,却做到了省城学校还没有做到的。
最后一步是做“志趣崇高人”,迎接国家级示范高中评估。我们鼓励高中生向党靠拢,给学生一个导向,鼓励他们要有上进心,有崇高的人生目标。
就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沙井中学管理的“十年五台阶”,一路走来,成就了沙井中学“国家级示范高中”的教育梦。
“文化脐带”需要接续
记者:您来深圳本来是想研究国际教育的,但担任文汇中学校长后,反而注重中华文化,对学校的文化内涵进行了重新挖掘和打造,使整个校园和师生都非常有“书院味”和“国学味”,当中您作何考虑?
李东平:20多年的校长生涯是一个反思教育的过程,我总感觉到,国际教育是要做,但要谈和国际接轨,中国教育的轨道在哪里?当教育的顽疾还没有得到根治和扭转的时候,我们需要冷思考、要务本,先铺好自己的轨道。
来到文汇中学后,我意识到以前的一些工作还没有抓住根本,应该要站在民族和国家的高度来看教育。反思当今社会,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日益荒芜,诚信缺失,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一再被突破,中小学生缺乏理想、不懂感恩、抗挫折能力低、社会责任意识差,不能不说我们的教育是有问题的。美国心理研究会主席麦克唐纳的一句话,更是对我触动极深,他说,只有品德没有知识是脆弱的,只有知识没有品德是危险的,是对社会潜在的威胁。
今天的各种社会病象是对昨天教育的批判,正因为这样,我认为教育要回归根本。中华传统文化里面,蕴含了优秀的民族美德,它的人文精神核心就是“人性”的教育。中华文化5000年历史,讲究和而不同、人际和谐,重视道德修养,重视“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大学》的开篇语中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提炼了“明明德,至至善”六个字,作为我校核心文化价值理念,寓意我们的学校教育就在于弘扬美德以达到尽善尽美,勤奋求学修心养性以不断自我完善,这不仅是古人,更是当代人做人的至高目标。
记者:在推行“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同时,也有人质疑,“国学热”会不会带来一场只有外壳的“文化秀”?
李东平:作为教育人,如果只重视外在的趋势,赶时髦的话,那么肯定是在作秀。我们把中华文化的传承当作教育人的一份责任,这个定位与学校的命脉连在一起。实际证明,我们现在的很多做法都已经深入师生当中,渗透在校园每个角落。学校形成了“一书”、“两礼”、“三餐”、“四教”、“五典”、“六节”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即读好“国学教育丛书”校本教材;举行初一新生“入学礼”和初三学生“出学礼”;开展早餐“晨诵”,中餐“午书”,晚餐“晚课”;侧重“文、行、忠、信”国学内容;精选“诗”、“词”、“曲(歌)”、“赋(经典文)”、“言(俗语)”。
我们还把一些经典诗词谱写成曲,让师生歌咏,并举行“国学会操”,现在甚至连饭堂的打饭阿姨、校车司机都会背诵。学校的楼宇、园林,也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既有皖风苏韵,又有自然情趣,整个学校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国学教育体系。
忽视德育是对民族未来的不负责
记者:教育部最近出台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中提出,要“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文汇中学早在全国率先提出“德育民族化”,您如何理解这一标准?
李东平:我非常赞同这个标准。从建国到现在,我们的教育实际上没有把学生的道德品德建设放在首位,一会儿是思想课,一会儿是政治课。现在的深圳,思想品德课也不受重视,多被文化课挤占,孩子们没能接受比较系统的道德建设的课程。我们反思五四运动后的文化断脉,更应该明确:要真正地把德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
我们提出的德育民族化,就是在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培养、激励师生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人文道德。优秀传统美德的弘扬,对师生起到非常重要的“以文化人”的作用。希望这一标准不只是一纸文件,要有具体的课程目标和评价体系。这样才不会停留在“好事秀”的层面。
二三类普高也是教育功臣
记者:教育部去年出台相关意见,规定公办普通高中3年内取消招收择校生。在这次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贺优琳提出,取消择校生会导致高中优质生源更集中,导致薄弱学校更薄弱。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李东平:我认为这个观点并不全面,取消择校生是正确的,早些年实行择校是合理的,因为教育投入有限,可以通过择校生收费吸纳社会资金办学。但教育发展至今,教育均衡成为主要面临的问题,应该给予贫困孩子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
取消择校生可能对二三类普高的生源质量造成影响,但他们绝不是薄弱学校,更不是差校。在深圳,深中、深实验、深圳外国语这些一类高中,是高考贡献大户,每年培养了大量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事实上,深圳的二三类普高的教学质量也是非常高的,他们每年都能拿到高考进步奖、特色奖、突出贡献奖,为什么?他们让本来考不上大学的学生考上大学,让本来上不了重点的考上重点,是教育的功臣。所以我要替他们发声,他们以高质量的教学圆了学生的大学梦。
推行“2+1”学制模式尊重差异
记者:最近深圳在开展“改革创新大讨论”, 针对当前和未来深圳改革创新重点问题、热点难点问题,征集建设性意见建议。在这方面,您有什么建言?
李东平:我的建议是,深圳应该旗帜鲜明地推行初中“2+1”学制模式。目前,成都武侯区在做这项改革,全国都在期待这项改革的核心在于,尊重差异,因材施教。深圳具备推行“2+1”学制模式的条件。先解决评价体系问题,初中学校可学习高中的从“入口看出口”评价模式,让大家信心舒畅地做。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从初二开始选择专业,例如舞蹈、计算机等,给他一个兴趣的方向,他会很积极地往那个出口走,而不必被中考捆死,被学校、老师当作负担。各初中学校,可以和职业院校挂钩,让学生可以一边学文化,一边学专业技能,他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标后,等于是提前进入了这些职业院校,而不必挤进普中陪读3年,浪费青春。
现在职业院校办学质量也越来越好,还可以升读高职、本科,就业前景不错,作为校长要思考和理解孩子的痛苦、自尊和心理压力。这是改革的方向,是教育的责任,更是对生命的尊重。
——《南方教育时报》